成员分享 | 《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读后感

正如这本书的标题:不灭的火焰。我相信宗教改革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时态,宗教改革也是永不熄灭的火焰,因为人生来有罪且不断悖逆得罪神,因此宗教改革的历史就是将人从麻木、冷淡、倚靠自己,不信的恶心中不断归正,转向上帝的历史,而这一定是永不停息的工作。

我主要讲一位初次阅读时给我带来首先冲击的人物:马丁·路德。

路德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在他作为天主教的修士时,他强烈地相信如果做祷告一定由心发出,不能错过任何教堂的祈祷,否则他就会受到审判;当他在心思上有罪恶的意念,行为上面因为目光游移、不适宜的笑,唱圣诗没唱好这些事情,他必须要去告解,一次就要6个小时,把所有的罪都要说彻彻底底地告解一次,不然就无法得救;1510的时候他来到罗马,据说攀爬耶稣当年爬过的圣阶可以让已经去世的父母得救,他每爬一级,都亲吻一下台阶,同时重复一遍主祷文。

也许今天在我们眼里看为可笑和荒谬的举动,却是当年的路德在他有限的视角中,还不明白圣经的时候最认真也是最诚心的追寻。神也赐下极大的恩典,恩待这个认真的人,就是在真理上这么爱较劲的人,最终使他意识到人无法因自己的行为得救。试想一下,如果路德仅仅是一个觉得花点钱,或者不一定要怎么用心随随便便就在教堂里混个日子,告解一下就可以得救的人,他还能真正走上宗教改革之路吗?

当然,在路德的宗教改革之路中,圣经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开始在暴风雨中的那道闪电,是促使路德放弃世俗一切价值,归向神的契机,那么阅读圣经则是更新路德改教思想,在改革之路中乘风破浪的坚定根基。

很多人认为《九十五条论纲》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但路德自己本人说道,在他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上帝带领他做了这件事,这并非是他的本意。而他真正突破天主教的陈规是在之后的两年中。一个人的改变不一定是瞬间的,但是上帝的话却能让一个人发生着持续和深刻的改变。

在默想《罗马书》1:17节,他从“义人必因信得生”中认识到信徒的信心是被动领受的,基督徒的生命不再是关乎罪人挣扎着要达成出于自己的那种微不足道的公义,而是关乎接受上帝自己的完美神圣的公义。明白圣经也让他逐渐有了坚定捍卫真理的武器和勇气。

当路德面对撒旦放入在他心里的疑惑,需要他予以排除、拒绝、超越乃至嘲弄,他会把相关的经文写到墙上、家具上或手边任何东西上。他知道当面对这一切的攻击,自己的希望不在于他自己,而在于上帝的真道。无论他感觉如何,面临怎样的疑惑,他不会从自己内里寻找安慰,而是把不变的上帝永恒之道摆在面前。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共情了,因为许多时刻我们会面对周围环境所发出的声音,以及我们自己内心当中那种失望、沮丧、无力的声音

只有圣经里的话才能让我们去抵挡这一切的搅扰和试探,帮助我们在基督里找到安稳。

然而只是高举圣经是不够的。在路德的同时代,有一位天主教的改革家伊拉斯谟,他同样认为圣经是很重要的,上帝的恩典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得救的一切确据上他没有单单放在基督身上。只有圣经,但没有指向基督的圣经,成为了一种道德主义。

同时,伊拉斯谟还拒绝定义,他说:“我们宗教的总合就是和平和全体一致。我们只有少下定义,这些美好的东西才能成立。”这种老好人的思想也渗透在我们今天的一些教会之中,模棱两可和和稀泥的基督教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基督教。65页上说,这本质上就不是基督教。如果这是基督教,那么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基督教了。

我在进行研究生学习的时候,听过一个概念史的讲座,那个老师说历史沉淀于特定的概念,而概念本身有着自己的历史。我们今天一切的解释是从概念、定义出发。一个词语的定义会延伸出句子释义,句子会延伸出段落的释义。没有定义,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定义的基督教,也就是说你说什么都可以是基督教。

因此,只说阅读圣经还不够,还要有指向基督的圣经,还要有符合圣经的正确教义。

(本文作者为温州恩约浸信会成员 林姊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2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