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云贵之心

上月教会阅读《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感受颇多,想到运用时间轴的方式撰写此文。

1864年,柏格理出生在英国康沃尔的一个小镇,英文名叫:撒母耳·波拉德。他的爷爷,他的爸爸都是巡回的传教士。甚至他爷爷还是卫斯理工会其中一个分会的创始人。柏格理自幼长在家里,他有一位希望他像撒母耳一样为神所用的妈妈,一位深夜接待教会成员的爸爸。

1882年,柏格理受洗归入基督。面对父母辛勤劳作依旧清贫的家境,他的信心动摇了,也未像母亲希望的那样立刻为主所用。作为小镇做题家,他以公务员考试第三的成绩进入伦敦邮政银行,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一年,他17岁。

1885年,那个深入非洲三万里的男人风靡一时,当年,柏格理参加一次海外宣教会议,那次会议,神回应了内地会同工此年的祷告。柏格理受到呼召。那一年,他21岁。

1887年,柏格理和邰幕廉踏上前往上海的船来到中国,在上海他学习了中文,取了中文名字柏格理。和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宣教士面对的问题一样,当时中国忠孝难两全的儒家文化与宣教需要智慧该如何平衡,这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那一年,他23岁。

1888年,自柏格理接受呼召,他就从一个年薪1000英镑(以黄金购买力折算约合现在人民币80万左右)的银行职员,变成只有50英镑(约4万人民币)一年的宣教士。他们目的地是云南昭通,昭通需要沿着长江坐船进去。中国古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们在倾天滩折戟,这算是他们遇见的第一个困难,那年他24岁。

在昭通的第一年,他的同工邰幕廉就倒下了,身体差到柏格理都为他做了最后的圣餐。在极度的煎熬中,柏格理看到诗篇23:4的真实,这次的经历一定也给他带来很大的信心以预备接下来的经历。从1888年开始的两年时间,传福音工作举步维艰,中国人始终对外国人怀有巨大的敌意。两年的时候,索恩和派来的宣教士殉道了,万斯通夫妻回到了英国,巨大的代价却没有带来福音的果效。面对这样的处境,他的同工邰幕廉动摇了回到重庆,甚至差派他们的教会也动摇了。但柏格理没有动摇,书中有句话说的好好:

“经过几个月恒切的祷告,柏格理决心接受挑战,待下来继续战斗,即便只剩下他一个人,也绝不动摇。如果是主的意思,就含笑接受死亡。”那年他26岁。

在这里我想停一下,柏格理不是来到中国宣教吗?为何还是如此的举步维艰?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中我们充满了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为何?书中给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

“因为环境逼迫他去祈祷”。

神不是突然给了我很多看起来艰难的选择,面对以后也是充满了压力和挑战。但神的信实总是托住我们度过每一个的险阻。祷告表明我们不足,从而可以紧紧地依靠神。在祷告中,我们也越来越容易面对一切的外在压力,从而在福音中得到安慰。

1893年,疟疾发作的柏格理来到昆明的医院看病,在那里遇见了他一生的挚爱,爱主的护士埃玛·韩素音,并在次年结婚。他们回到昭通生活,他们迎来了第一个本地的基督徒,一位老妇人。脚注里面写到,1893年平均一位宣教士带来两位中国基督徒。看似绝境,神却透过那几位妇女,带来了昭通福音的兴旺。那一年,柏格理29岁,距离他们来到昭通,已经过去了五年。

接下来的几年,柏格理躲过暗杀(1894年),参加天足运动,禁鸦片等等。但他从未怀疑神的真实,他把艰难当饼吃,把困难当水喝,并在日记中写下来他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政治和宣教西方文化,所做一切的目的乃是为了福音。

1903年,他来到了最凶险的彝族中间传福音。在彝族人的中间,神以一个很奇妙的方式带他又一次逃过暗杀,并带人信主。彝族作为前哨站,是为了1904年做准备。神透过党居仁牧师介绍苗族中的花苗给柏格理认识。那一年,他39岁。

1904年7月12日,当衣衫褴褛的四个苗族人站在柏格理门口的那一刻,就是神回应他祷告的时候,为此,柏格理祷告了17年。那一年,他40岁。

剩下的章节占了本书的五分之三,却只有柏格理生命中最后的六年,可见柏格理在那几年完成了何等巨大的工作。书中在后面也介绍了苗族的由来,苗族为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向来被中原文化排斥,在柏格理这里,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这也是非常的一个福音点,传福音不是趾高气昂地和对方说,也并非卑躬屈膝,而是尊重和理解。

在苗族越来越多人来听福音,甚至数以千计的时候,引起了昭通人特别是彝族地主的猜忌,甚至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这成为昭通同工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最后还是柏格理用过往他们在昆明传福音遇见的困难,辅导众人,力排众议来到威宁帮助苗族。

书中在p110也记载,苗族人为了信主失去了他们的土地,他们自己也受到迫害,但是他们却丝毫没有动摇。这提醒我,我今日为主摆上了什么,我又做好的怎样的牺牲。土地对于苗族人就是一切,我有没有将我的一切献上?若没有,阻碍我的又是什么?

1905年,神为柏格理预备了一个地方,就是后来的石门坎,这个地方很奇妙,位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交接的地方,向北可达成都重庆,向东可达贵阳,向南可达昆明。可以说对于福音事工来讲是非常理想的。苗族人也是一同出力建造教堂和学校,福音工作稳步进行。而柏格理巡访二十个苗寨后,也革除了“宿寨房”这一个陋习。同年,柏格理开始研究苗族文字,那一年,他41岁。

书中还记录一个细节,就是李司提反是被确认后才加入教会,即使如此,也有近两千个渴望受洗的人。最后的宝贵血泉也是很感动我。人的尽头,神的起头。不是我们带来了人,而是神将他自己的百姓带来。

“1904年7月12日四个苗族人踏进他院子的那一刻起,所发生的一切不是偶然的。”

“谁说苦难没有意义。”

这些话都非常的抓住我,神何等的爱苗族人。如同P159讲的,世人眼中他们是野蛮的、肮脏的、贫穷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在基督的眼中,是最为珍贵的宝贝。是的,在神的眼中,不是我们的才华、相貌、出生以及所有加在我们外面的条件。因为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所以苗族人才被提升为这世界最尊贵的人,我们才被提升为这世界最为尊贵的人。

1906年2月5日,柏格理和杨雅各开始翻译苗文圣经,这意味着有更多的苗族人可以自己阅读圣经,这也和苏慧廉翻译温州话圣经的出发点一样。那一年,他42岁。

1907年,柏格理开始进入更艰难的苗寨传福音,他并没有拘泥于已经开拓的地方,而是不断的向前。在哈利米的时候,他甚至被打的满身是血近乎死亡。书中记载这段经历,他谈到柏格理非常沮丧,他不明白他是如此的爱中国人,但是却落的如此下场。但哥林多前书第4章的经文安慰了他,使他可以再次的喜乐。这提醒我可能这也是大多来中国宣教士的心情,我以前总以为宣教士总是很刚强,但他们也会软弱和怀疑,是福音可以让他学会坚持。也是从这年开始,柏格理的身体开始软弱,为他的离世埋下伏笔。那一年,他43岁。

1911年,柏格理启程接埃玛,也是在那一年,书中记录了当地的苗族传道人开始成长。书中记录的苗族弟兄姊妹回家的场景邻人非常感动,后面的诗歌《活出基督》也是苗族曲调的一首传统圣诗。那一年,他47岁。

书中记载苗族人太快活了。因为面对他们民族几千年来的苦难,别人都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的祖先造了什么孽,或者他们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才会受到这样的诅咒和惩罚。今天,他们从这本充满爱的书(圣经)中了解到不是他们造了什么孽,也不是他们的祖先犯了什么罪。他们民族经历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彰显上帝的荣耀。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本书的重要总结。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绝非徒然,而是要彰显神的荣耀。

1915年,柏格理离世,他留给弟兄姊妹的话就是:“弗兰克,麻烦你转告外面的弟兄姊妹,不要哭泣,让他们一定要好好信耶稣,告诉他们我在天堂等他们。”离世的年龄,51岁。

从不惑的年龄开始,柏格理将一生都献给了苗族,难道他前面在中国的十几年都是无用功吗?不是的,正因为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忍,使他后面可以担任向苗族传福音的伟大任务。如同摩西前80年的岁月一样。

我们愿不愿意在小事上面忠心,愿不愿意年复一年地重复一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果效的事情?也许是你向一个朋友多年的传福音,也许是你常常得不到另一半的回应却仍然不断地爱她,也许是面对一些的平淡、枯燥,却仍然愿意继续在神面前坚持祷告……

柏格理的一生再次提醒我,不是让这个世界定义果效和价值,我们是为了神和那永恒的国度砥砺前行。是因为在神面前的坚持,所以才相信眼前的困境终究有突破黑暗的那一天。

(本文作者为温州恩约浸信会成员 杨弟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8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