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管教的智慧》

 

管教,不是因为孩子有问题,管教的目的,是为孩子培养出一个优质、健康的生命体质,从而发挥出独特的生命色彩。                       ——题记 

马睿欣,笔名私塾夫人,美籍华人,三个孩子的全职母亲。在《管教的智慧》一书中,她用培养植物过程中最重要的六项工作:施肥、浇水、松土、除杂草、除虫和改变酸碱值来说明管教的智慧和方法。将为孩子培养出一个优质健康的生命体质比作是在为花草整顿出一片优质健康的土壤,生动想象,浅显易懂。 

  • 施肥:把精力放在更多给予孩子养分,教孩子聆听的能力和为孩子立界限。 
  • 浇水:重复的训练,解决通过一两次管教无法解决的问题。 
  • 松土:了解孩子特质,帮助孩子表达思想、情绪和控制行为。 
  • 除杂草:辨别什么是他生命中的杂草,什么不是。 
  • 除虫:不仅除虫,更要分辨虫如何来,何时来。 
  • 改变酸碱值:帮他除去抱怨心态,对孩子受挫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何为管教? 

管教,一定有两个部分,管和教。 

管,就是给予界限,然后配合赏和罚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停留在界限里面。 

教,就是引导孩子形成一个认识界限,并且有能力守住界限,最后,成为一个能够自立界限,并且尊重别人界限的人。 

有引导的必要,就有权柄的存在。 

在亲子教养中,权柄管教往往引起很大的争议,要么是一味地抗拒,要么是消极的误用。作者使用圣经,为权柄下了一个定义,好让大家在同一个基础上,认识所有关于权柄管教的内容。她对权柄的解释是:从爱产生,用正确的方式施行出来的管制引导能力。因此,在亲子关系中,上帝设立父母,给他们作管教的权柄。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有朋友关系的知心,但父母不是儿女的朋友。单靠朋友关系,没有正确的权柄运用,根本无法做到以上诠释的管教真义。父母只有好好珍惜运用这份权柄,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管教,扶持孩子健壮成长。 

权柄管教,目的不在控制,而在于帮助孩子认识界限,尊重界限。孩子非常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他们生活中树立父母权柄,给孩子清楚的界限,然后运用这个权柄,在孩子超越界限的时候,给予处罚或后果,这就是权柄管教的第一步。而权柄管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借着管教,让孩子生命习惯在一个于他们有益的法则和规律里。因此,让孩子不做这个不做那个绝非目的,习惯一种对的思考模式,对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在界限里,安心自由的人,才是目的。 

但许多父母仍然觉得管教孩子太难,越大越难。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当孩子年幼时,没有把建立一些必要的习惯当成管教的重点之一。作者指出在孩子的生命园子里,要定时定量,不懈怠地,正确地浇水。在身体层面建立睡眠的规律和在理性层面建立阅读的规律,这些好习惯的养成都是普遍被提及的。另外,作者还指出一种弹性的规律。弹性,是面对外在变化而能够自我调整的能力,它不是习惯的反面,不是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而是踩在习惯的基础上,自在伸缩的活力。那些以爱为理由,对孩子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想法,都有意见,都有最好格式的父母,其实是在抹煞孩子的适应力,僵化他们的生命本质。要知道,为了孩子而做的和为了孩子不做的,一样重要。 

作者在书的最后部分,为我们呈现了一栋管理大楼,来梳理父母对孩子的共同期待该如何把握。这一栋管理大楼,两层高,加上一个地下室。每一层楼里,父母都为他们的儿女留了一个名叫“期待”的箱子。 

顶楼,被称为不变期待。期待箱里珍藏的,是一些我们坚持不可以改变的东西。这些东西毫无商量,并且一定要照着一定的方式完成这些期待。对作者而言,他们家顶楼的不变期待,几乎都和安全、圣经真理、家规这三件事有关。 

一楼,被称为共同期待,在第一层的期待箱里,是我们渴望达到,拥有,但也容许改变,调整的期待。放在一楼的期待,必须在父母和孩子共同商量之后,才能找到一个到达的途径。但“商量解决问题”绝不是“讨价还价”。 

而地下室的期待箱里,则装着些能有最好,但没有也可以的东西。 

我们用顶楼的不变期待,为孩子奠定生命最重要的界限;用一楼的共同期待,教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并且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用地下室,教导他们等待最好的时机,或者,单单学习忍耐。用大楼外的垃圾桶,教导他们舍弃和放手的功课。 

管与教。不在完美,而在尽心,是孩子在成长,也是自己在成长。是孩子的生命,也是自己的生命,愿意被管理,被教导,被改变。 

何来智慧? 

本书名为《管教的智慧》,作者在书中的确详尽的论述了管教的内容与方法,也加入了大量实例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对我们都大有帮助。然而我们思想,智慧到底从何而来?这是作者在书中未曾提及的,但圣经雅各书清楚告诉我们:“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雅各书1:5)是的,主耶稣才是智慧的真正唯一源头,智慧单从祂而来。因此,本书中所论到的智慧,我更愿意称其中的大多数是自然之光的流露,而非真正的智慧;或者说,这些的智慧仅是神普遍恩典当中临到人的一些法则,却非真正源于神特殊启示而来的在福音中被更新了的智慧。 

比如:在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一篇章中,作者谈及情绪是生命的韵律,是自然且美好的生命的迹象。但情绪,也是生命中最脆弱、容易被扭曲,隐藏黑暗的部分。可能因着某方面出版的原因,作者并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罪对人情绪的根本性影响。 

另外,作者提出:一个人的特质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许多特质变成特性,而天生的特性,加上后天的影响,就成为了我们的个性。作者相信当一个人的特性能够一直往正面方向发展的时候,他其实可以有更好的体质去和后天环境互动。甚至指出孩子的情绪管理,始于父母自己的反思。这样的表述有一定的危险性,似乎有弗式伦理观中推卸责任的味道。 

还有,作者指出一个懂得把内心感受正确沟通出来的人,在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不会使用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结论也是不够严谨的。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作者在介绍舒解负面情绪的口诀中,作者教导孩子宣告“我不愿意”“我可以”“我能”,去越过感觉好坏,当环境负面时,自己要成为第一个对自己讲正面话语的人。这不是在极大高举人的自我,宣告人不需要依靠祂的恩典吗? 

另外一点比较可惜的是,作者也论及了真正的喜乐从认识,相信一位爱我们,保护我们,完全接纳我们,为我们一生负责的上帝而来。但是她却没有指出,神对我们的接纳全然不在乎我们的所是与所为,而是完全在于基督的生命、受死与复活,把我们从罪恶当中拯救出来,使我们在神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无可指责。 

因此,在这些方面都叫我们作为基督徒读者的人,要万分谨慎才是;我们总要从圣经、福音出发看哪怕是教养孩子的问题,而非仅仅从这世界的理学当中看到问题! 

可是,虽然说,这并非一本完全基于福音的书,却仍对我们有帮助,但正如《为人父母》一书中指出的合乎圣经的教养智慧,他告诉我们:家庭事工是牧养人心的事工,建立权威的父母,教导孩子顺服,帮助他们培养品格,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神的敬拜者。而神最关心的是人的内心。因此,为人父母不应该只关心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还要关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样我们将了解到孩子心中的偶像,抓住给他们传福音的机会,如此我们就是在效法神对我们的收养,引领我们的孩子来信靠神。 

我们需要管教孩子,还需要给他们恩典。我们更需要超越管教,来牧养孩子的心。这样看来合乎圣经的管教似乎给父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请不要忘记:在我们能给出恩典之前,我们已经先领受了从神而来的丰富恩典;在我们能管教孩子之前,我们自己的生命,正在神的手中被管教、被塑造。诚如经上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以弗所书2:8-10) 

这样,作者在开篇坦言,成为一个母亲,让她常常在两个极端间摇摆:看着孩子,母爱的力量在情感里撑起一个巨人的身型。她相信自己够勇敢,可以为孩子作出任何牺牲。可是,当她看着自己,人的极限在思想里又缩成侏儒的背影,她感到自己如此脆弱渺小。要给孩子的做不到,不愿意作在孩子身上的又常做,我相信这种同时扮演巨人和侏儒的矛盾也每天在许多母亲的生命中发生。特别在夜晚,看着酣然入睡的孩子,回想白天发生的种种,这种矛盾感格外强烈。 

然而我们的盼望不在于成功的管教,更不是借着管教使我们不再做巨人或侏儒,而是带着我们所有在亲子教养中的疑惑与惧怕、痛苦与失望,以我们巨人或侏儒的罪恶本相,跑到神的面前,钻进祂的爱里,对祂哀叹、向祂流泪,寻求祂的恩典,在祂的里面找到真正的智慧,找到真正的救赎与安息。 

认识主耶稣就是智慧,敬畏耶和华就是聪明,信靠祂,我们和我们孩子的生命、我们的家庭就有安息,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安息在这真理上吧! 

(本文作者为温州恩约浸信会成员 陈姊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 × 1 =